* Lot 1204
清代江西“光绪廿六年 九江成福”十两银锭/GBCA AU58
估价(人民币):80,000-100,000
成交价(人民币):92,000
简介
清代江西“光绪廿六年 九江成福”十两银锭一枚,重量:376.2克,此种锭体偏高,锭面长方形,底部狭小,边缘细薄,俗称“九江大锭”的小型方锭,乾隆初年即已出现,主要由九江常关所收关税销铸,同时也在九江与邻近地区流通,是江西银锭非常稀少的品种;拍品“九江”二字于左侧铺名戳内呈小字横排,铭文峻挺清晰,保存完整,GBCA AU58
明代宣德年间,江西省铸造的银锭形制开始趋向方形。清初沿袭明代税制,钱粮折银征收,白银成为课税基准,各地官府征收与上解的税银大量增加,银锭的制作风格以及形制开始发生变革。当时,江西各地普遍将钱粮税课铸成五十两方形银锭,其锭面平坦,背部仍有弧度,铭文则由格式化戳印取代了刻字。之后,方形锭的形制进一步演变,并出现两大分支类型,共同支配原有市场,其中一种就是九江大锭。九江大锭造型与清初方锭如出一辙,只是体型较小,四周边郭变矮,十两一锭,锭面仅打纪年与官银号名。乾隆初年,九江大锭已作为九江常关税银大量铸造,并在九江以及邻近地区流通使用。从道光晚期开始,当地官银号统一在戳印铭文中添加“九江”地名。
自明代以来,九江关即是中国最重要的商税常关之一,清代由户部管辖,对过往长江的商船征收船料税,以及竹、木、盐、茶等商税,每年关税额位居全国第二,是户部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咸丰十一年(1861年),依据《中英天津条约》,九江开埠并设立新关,常关税源遭到侵蚀,收入每况愈下,九江大锭的铸造流通数量也随之减少。清晚期以后,江西银锭主流变成五十两方宝,九江大锭便再难发现其踪影。—摘编自戴学文著《方鏪考》,波多西工作室,2020年,页2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