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秋季拍卖会 中国书画(一)

2020年12月12日 上午9时30分
北京昆仑饭店


本公司不再对禁止出境拍品标注“*”,由买受人自行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文物出境审核手续。 所有成交价均已包含15%买家佣金。

* Lot 143

潘天寿(1897-1971)  雁荡山花

镜心 设色纸本

估价(人民币):4,200,000-5,200,000

未成交

诗塘:(史国良题,文略)甲申年(2004)冬月,国良记于北京紫竹精舍。
钤印:史氏入禅、国良
本幅:寿者制。
钤印:强其骨 收藏印:浅予珍藏

尺寸:66.5×51.7cm. 约3.1平尺

来源

叶浅予旧藏。

出版

《银座风韵·银座美术馆馆藏作品集》第178页,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12月

纪录

北京拍卖会,2004年12月19日,编号777

简介

《雁荡山花》未署年款,依内容、款字、用印判断,应作于1950年代后期潘天寿雁荡山写生后不久,彼时正值画家艺术盛期,而“雁荡山景”母题也是潘氏的重要创制,对他确立晚年艺术风格、奠定画史地位均有深刻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题材作品大部分被潘天寿纪念馆、中国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公家机构收藏,可流通的数量很少,更兼此帧后经叶浅予、史国良递藏,传承有绪,来源清晰,弥足珍贵。
1949年5月,杭州国立艺专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校方宣称“花鸟画不能反映现实生活,很难为人民服务。中国画必然要淘汰”,潘天寿、黄宾虹、林风眠等教授不再安排授课。面对这一困局,潘天寿立志重回“师造化”之途,他通过下乡体验生活等机会,往各处写生,积累素材,“荒山乱石间,几枝野草,数朵闲花,便是吾辈无上粉本”,为寻求艺术突破打下基础。1955年夏,潘天寿与吴茀之、诸乐三等赴雁荡山写生近一月,回杭后创作出潘氏经典的“雁荡山景”题材,“首次将山花与山水所结合的雁荡题材让传统国画面目为之一新”,这类图式也成为他晚年最负盛名的画题之一,拍品即诞生于此背景之下。
与其它“雁荡山景”作品类似,《雁荡山花》也是取实景一角入画,构图满密,取境鲜活,从布局上看,潘氏有意将景物拉近聚焦,如相机的长焦镜头一般,画面中心是几株野生的牛舌刺,这种并不名贵的植物前人甚少入画,却是潘天寿这一母题中常见的物象。它们生长在几块巨石的罅隙中,叶用浓重的花青平涂,花头则用红色点厾,敷色浓烈而不失古雅。巨石以劲健的线条勾勒,再施淡赭,复用浓淡不一的墨点点苔,周遭成簇的野草和竹篁以墨色为主,略罩花青,虽为配角,却画得一丝不苟,画家意在以野逸的环境突出山花的烂漫,以局部之美景而见满山之斑斓,营造出一派欣欣向荣、繁茂丰盈的热烈气息。
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写道:“予喜游山,尤爱看深山绝壑中之山花野卉,乱草丛篁,高下欹斜,纵横离乱,其姿致之天然荒率,其意趣之清奇纯雅,其品质之高华绝俗,非平时花房中之花卉所能想象得之。故予近年来,多作近景山水,杂以山花野卉,乱草丛篁,使山水画之布置,有异于古人旧样……”《雁荡山花》堪称这一艺术追求之注脚。
史国良在诗塘中对拍品流传记载甚详:此作原系潘天寿于中央美院绘制,叶浅予见而爱之,故以相赠。叶氏将其悬挂家中,在为研究生讲解中国画构图时,也常以它为范例,史国良因此“又见此图感慨万千,因对此图有旧情,不惜重金购得,以为纪念”。画面左下角所钤“浅予珍藏”朱文印,系邓散木为叶氏所制。

京ICP备17021058号-1
版权所有 © 2005-2024. 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甲6号华熙国际中心C座26层 邮编: 100022
电话: (86-10)5887.0808 传真: (86-10)5887.0909 Email: info@chengx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