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639
本拍品处于保税状态,详情请参阅《保税拍品竞买特别提示》
本拍品需办理特别竞买登记手续清乾隆 青花洋彩缠枝西洋花卉纹抱月瓶
估价(人民币):2,000,000-2,800,000
成交价(人民币):8,510,000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25.3cm. High
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页109,图95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龙泉釉云龙瓶,见该院网站,藏品编号:中瓷003175N
简介
拍品为乾隆时期受西洋巴洛克风格影响的宫廷御用瓷器,所见公私收藏著录中未有相同者,极为珍贵难得。
青花洋彩为乾隆官窑中的特殊品种,以釉下青花和釉上洋彩描绘纹饰,形成不同于粉彩和青花五彩的装饰效果。据清代宫廷档案记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二十九日,九江关监督额尔登布进贡的物品中,有白地青花洋彩玉堂富贵宝月瓶一对,应为与拍品相类的品种。
传世所见乾隆时期青花洋彩器不多,有故宫博物院藏夔凤穿花纹兽耳衔环瓶和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如意耳夔凤瓶等寥寥数件。拍品与之相较,纹饰描绘更细致、釉彩的颜色更丰富,风格亦更为华丽。
抱月瓶通体以青花洋彩为饰,腹部满绘缠枝西洋花卉,颜色、品种不一的花朵围绕正中心盛开的莲花,枝叶相互勾连缠绕,呈左右对称分布。颈部设双凤耳,并围绘茛苕纹。全器纹饰题材和绘画技法具有典型的西洋巴洛克风格,加之使用粉色、浅紫、米白等洋彩彩料,强调色彩渲染的层次过渡,更真实表现花卉质感与色彩,具有典型的乾隆时期宫廷风格。
乾隆官窑各式瓶类习以双耳为饰,增添造型的美感。其中以禽鸟为形者,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龙泉釉云龙瓶所饰双耳形像写意,拍品双凤耳描绘细致入微,前述故宫博物院藏夔凤穿花纹兽耳衔环瓶之双耳,则与拍品同属写实造型者。
从乾隆洋彩的茛苕纹看巴洛克风格对清宫艺术的影响
茛苕(一作莨苕),是一种生长于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的草本植物,有着锯齿形宽大叶片,边缘带有尖刺,开白色、粉色、淡红色花朵。由于易生长,繁殖能力强,茛苕在希腊时期即被视为复活、繁盛与丰饶的象征,而广泛应用于装饰艺术中。
据西方艺术史家阿洛瓦·里格尔在《风格问题》中研究考证,茛苕纹的诞生和科林斯柱头装饰的起源密切相关,雕塑家卡里马克斯在科林斯看见一株偶然从篮子下逆生出来的茛苕,枝叶长势因受到阻碍而变得弯曲,以此为灵感创造了柱头的纹饰。
之后茛苕成为欧洲最常见的装饰元素,在不同风格的艺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拜占庭风格、哥特式风格到文艺复兴风格,茛苕都是极为重要的装饰题材,无论是梵蒂冈的枝状烛台,还是罗马的万神殿圆柱,以及巴黎圣母院的墙壁都将造型各异的茛苕刻于其上。
科林斯柱头装饰的茛苕叶片簇拥、卷曲向上,是对其自然形象的复制,表现出了勃勃的生机。古罗马时期则发形成另外一种形态,即以茛苕叶为基础,弯曲的藤蔓向两边延展,形成柔美流畅的卷草纹,又称为罗马卷草纹。尤其在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流行的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中,枝叶卷曲流畅、延续伸展的茛苕纹大面积地运用于建筑、家具、器皿之上,构成繁复交错的装饰纹样。
清代宫廷艺术受同时期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影响,融入大量西洋元素,形成繁缛华丽的风格,至乾隆时期达到顶峰,而茛苕纹无疑是这种风格最为典型的代表纹饰。乾隆时期,皇家园林圆明园修筑了一处欧式庭院,为宫廷审美融合巴洛克风格之集大成者。昔日盛景虽不复存在,但残存遗迹中,仍随处可见茛苕纹的装饰元素,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有一件蓝绿色茛苕纹的陶瓷碎片,据研究可能来源于圆明园;圆明园遗址中也出土一件绿色茛苕纹琉璃釉构件残片,花叶形态卷曲。
从雍正时期开始,官窑瓷器上的西洋花卉纹日益流行。尤其是斗彩和粉彩两类,以翻转卷曲的枝叶或藤蔓为纽带,穿插点缀不同品种、颜色的中西花卉,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此种纹饰与中国传统花卉纹相比,在形态、绘画技法、彩料的使用上都有明显差别。穿插花朵之间、细长的锯齿形叶片即是茛苕叶,依纹饰布局,或有规律的对称排列,或似随意交错延展,姿态柔软却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
是次瓷器工艺品专场拍品乾隆青花洋彩缠枝西洋花卉纹抱月瓶,腹部所绘巴洛克风格的西洋花卉,仍采中国传统的左右对称布局,正中心为大朵盛开的莲花,其余不同品种的花卉则高低俯仰,拱围四周,细长的藤蔓和卷曲茛苕叶片作为联系,穿插交错于花朵之间,共同构成色彩鲜亮、富贵华丽的乾隆宫廷风格。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颈部直立向上、紧密排列的叶纹装饰也是茛苕叶,类似于科林斯柱的表现手法,叶片自然伸展,锯齿形的叶缘和细致勾描的叶脉,带有具象的艺术特点。此种形态的茛苕叶纹饰搭配着特殊颜色的洋彩釉料,在乾隆官窑瓷器上似为孤例,相较于腹部宛转的叶片线条,更显得独特而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