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t 940
明/清 青白玉熊
估价(人民币):80,000-100,000
成交价(人民币):598,000
尺寸:4.5×2.5×2cm. Long×Wide×High
参阅
《宫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画意玉器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97年,页71、72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科学出版社,2005年,页161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铜生活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页79、80,图69
简介
随形圆雕玉熊,似正巡行于山野之间,造型生动。圆眼微凸,外围饰眼眶一周,脸颊两侧的褶皱、矫健有力的四肢,边缘均以细密的短阴线表现鬃毛,颈下、腹部、腿股施极浅阴刻,上述特征,与咸阳市博物馆藏西汉玉熊如出一辙(参见《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页161)。表情传神,上下颌微错,张口低吼示威,露出锋利的牙齿,此神态亦见于故宫博物院藏汉建武廿一年乘舆斛盘之熊形足(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铜生活器》,页79、80,图69)。趾部琢磨精心,立体感强烈,颈部与右前肢间设孔洞,可穿绳佩戴。拍品玉熊形象栩栩如生,张扬力量之美,深具汉代玉雕之遗风。
清代帝王追慕古风,宫廷藏古、仿古之风盛行,不仅搜集、鉴定各种前朝旧器,更常以其为蓝本制作仿古器物,《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即有诸多相关记载。其中仿古玉器数量可观,且工艺精妙。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玉熊形樽,乃仿清宫所藏汉铜熊形插座而制(参见《宫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画意玉器特展图录》,页71、72),代表了清代宫廷仿古玉器制作的高超水准。所见汉代的工艺品中,动物形象往往极具现实感并澎湃着旺盛的生命力,拍品尽得神韵,与清宫造办处所制仿古佳器相较,亦不遑多让。
在蒙昧时代,熊因冬眠春出的习性被先民认为具有再生的能力,一直备受尊崇。文献中不乏其身影,如《诗经·小雅·斯干》曰:“吉梦维何?维熊与罴。”后世因此以梦熊有兆作为生男颂语。《左传》中则有子产称黄熊为三代所祀,以解释晋侯寝疾中梦黄熊入于寝门之事。两汉时期,熊象征重生的寓意逐渐被玉蝉取代,而其神性与巫性或得以强化。考古出土品中,熊的形象不胜枚举,西汉渭陵、江都王陵、海昏侯墓等高等级遗址均有熊形器物遗存。至东汉画像中,神熊或与伏羲女娲共处,或驾雷车,或代表“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的方相氏,说明此时熊的形象不仅有神圣意义,也具有驱邪除恶的巫性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