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t 165
黄宾虹(1865-1955) 摄山秋叶
立轴 设色纸本
癸巳(1953年)作
估价(人民币):1,800,000-2,500,000
成交价(人民币):2,990,000
题识:摄山秋叶。癸巳冬,宾虹年九十。
钤印:黄宾虹
尺寸:68.5×34 cm. 约2.1平尺
展览
“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虹叟书画展”,新保利大厦,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2014年5月8日至14日
出版
《春申艺韵·二十世纪海上画坛》第32至33页,(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黄宾虹书画选》第139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3月
《散珍集成·壹》第35、22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南国翰墨缘》第70至71页,(马来西亚)大将出版社,2007年8月
《黄宾虹书画专集》第198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
《南黄北齐—黄宾虹·齐白石书画选》第8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9月
《虹叟书画集·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图版331,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4月
《栖霞岭·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虹叟书画展专刊·总第12期》第53页,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2014年5月
简介
说明:1948年8月至1955年初的七年时间,是黄宾虹艺术生涯的晚期,这一阶段的勤力变法,不仅使其衰老之年的作品面貌实现质的飞跃,也与同辈画家拉开距离,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画史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同时,他最重要的理论著述《画学篇》和《画学篇释义》宣告完成,其画学思想的“内美”概念亦在理论和实践的交互生发中走向完善和成熟。
《摄山秋叶》完成于1953年冬天,时画家已九十岁,是他人生最后阶段的佳作。是年6月,画家的白内障手术成功,目力基本恢复,笔下作品面貌随之生变,由之前的激昂奔放,走向沉静从容,进入老而弥真的境界。此作以左山右水构图,布局稳重,经由三株姿态趋势各异的树木将画面分为三个层次,并以蜿蜒的江水贯通各部分。入眼处,只见一道月牙状的洲渚,其上盖满植被,一株枫树独立,枫叶已被秋风染红。树冠将视线接引至中景的老树,树干夭矫,荫蔽着缘山搭建的两间茅舍。茅舍背靠高山,右侧山崖处斜生出一株奇松,平台上孤立着一椽小亭,增加画面的丰富性和节奏感。自茅舍向右,跨过石桥,便进入右侧山中,将画意延伸。一道溪流穿过桥洞,奔涌着汇入江中。江湾处,两位高士偕船夫泛舟赏秋,悠游自在。
此画全由中锋入纸,将笔毫饱蘸浓墨,层层积染出山形,墨汁中水分充沛,显得深厚而润泽,再趁水墨将干未干时,“以点为皴”,铺出草木,故墨韵浑然,笔笔见笔意而笔笔无痕迹。江水和山间的留白,则使山川草木在苍茫华滋间,自有鲜活的清气流动。1953年底,黄宾虹在给学生刘作筹的信中写道:“今年拙画已由学北宋画中稍稍改变,积有得意之作。”这是画家少有的自许之言,足见其笔墨进境。此作保留了宋画的格局,但已不斤斤于雄强谨严,笔意沉稳而松活,浑然天成,纯为化机。
摄山,即南京栖霞山,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深秋满山红叶似火,尤为引人入胜,古往今来见于无数画家笔端。黄宾虹此作并未着意于红叶遍野的渲染,而仅在部分树木、山石加染赭色,聊表大意,正所谓“舍丘壑而观笔墨”,真正实现了他追求的内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