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中国漫画书系•叶浅予卷》第90-9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
《细叙沧桑记流年—叶浅予自传》第142、14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
展览:1941年,广西桂林
“叶浅予漫画展”,1947年8月1日至3日,(湖南衡阳)万国商场内蜀低大礼堂
1942年,四川重庆
1943年,印度加尔各答
“叶浅予画展”,1947年4月3日至18日,(纽约)New School For Socia Research
1947年,波士顿
1947年,特立尼达西班牙港
来源:拍品直接征集自画家家属。
有论者认为,30年代的上海漫画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锋;而叶浅予正是30年代漫画的代表人物。
创作于抗战时期的“逃出香港”组画,是叶浅予一生中以他和戴爱莲为主角的三套长篇故事画之一,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组画,每一幅都尖锐夸张,或以直切主题的构图、或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在极富震撼力的视觉感受中,将观者带回烽火年代,似能目睹受难的同胞,慷慨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逃出香港”组画最初创作于1941-1942年的桂林,当时,叶浅予与戴爱莲刚刚从香港沙田辗转避难至山尾村、九龙、中山、石岐、江门、广东肇庆……最终到达桂林,惊魂初定后画下一路最新鲜的记忆:从在沙田躲避头顶飞过的枪弹,到山尾村里日军的夺掠“他们进了村,看到鸡就捉,看到猪就砍,看到女人就追”,还有被日本人欺负的阿美、离开山尾后日军的拉伕、萧条的九龙广场、沦陷的中山……组画每一幅的内容几乎都可以与叶浅予晚年自传《细叙沧桑记流年》中的记述相互印证,两者全然吻合,似乎让人看到老人晚年翻出自己的旧作,用平淡的笔墨重新记录绘画中的情景。
“逃出香港”组画的数量是多少,在叶浅予的自述中只提过“二十多幅”、“20幅”等不确定的数字,以另一本与“逃出香港”组画内容十分相似、自题为“香港受难”的小册页对照来看,此一主题的漫画,叶浅予至少画过25个内容,现在我们能看到实物的“逃出香港”组画与“香港受难”册页,可能都有少量散失,并不是完整的版本。
从尺幅、画面完整程度等方面分析,“逃出香港”组画纵48.4厘米、宽37.4厘米,是极适宜展览的尺寸;画面的构图完整、色彩丰富,画作本身十分成熟。从“逃出香港”组画装裱形式看,每幅单裱镜心,裱画者十分仔细地在裱边的四角用绫折出一个额外的小三角,方便在展览时固定。另外,组画中每幅右下角绫边贴着标签,写出中、英文画作名称,与叶浅予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以及美国等地的展览目录上的中、英文名称完全吻合,可见,这一套“逃出香港”组画,正是画家在自述内提到参加国内外展览的画作。
在20世纪30、40年代,展览是叶浅予等漫画家宣传抗战及中国现状最经常、也最有力的表现方式,叶浅予积极参与的“救亡漫画宣传队”曾在一次展览献词中发出呼喊:“抗战救亡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工作,也是每一个国民的天职……我们是漫画笔者,所以表现的,就是色彩与线条,请诸位来看我们的画,就是我们工作的具体表现”,这样的展览往往能在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对于军心与民气的振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叶浅予在抗战时期无论是从上海到武汉,还是从香港到广西、四川,一直都十分积极地投身到漫画绘籹、展览、宣传的工作当中,画家的热情几可炽手。“逃出香港”组画是最常展示的画作:在广西桂林、在湖南衡阳、在四川重庆、在印度加尔各答,以及1946年在美国纽约、波士顿等地,画家希望通过他的绘画,让人了解到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苦难。即使几十年已成往昔,历史在这些鲜明的画作中也不曾褪去半点颜色,只留下淡红的血色……